澳門社會發展研究會

舉辦澳門連接珠海灣仔通道建設與重振內港舊區活力座談會

 

 

 

澳門社會發展研究會於20122月下旬舉辦了澳門連接珠海灣仔通道建設與重振內港舊區活力座談會,多個媒體對此作出了報道。

 

以下是《澳門日報》於201234的報道內容:

 

 

社發研究會促重振內港   連接灣仔隧道建議在粵通碼頭一帶

 

【本報消息】澳門社會發展研究會日前舉行澳門連接珠海灣仔通道建設與重振內港舊區活力座談會,理事長陳炳強、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陳秉松、副理事長林清風等十多人出席。

 

陳炳強表示,重振內港及周邊舊區的活力,不但符合政府施政理念及區內廣大居民利益,而且對推動澳門整體城市的合理、持續發展,進一步開拓歷史與文化旅遊,都會帶來積極意義。對於政府有關部門計劃在媽閣廟西南方對開地段興建行人隧道連接灣仔,陳炳強認為該計劃欠統籌兼顧,因遠離內港核心地段的行人隧道,將難以起到便民與藉旅客流動帶來的正面作用,媽閣輕軌站只會把旅客直接引至其他旅遊區。透過陸路連接灣仔,其口岸對分流澳門居民與旅客進出珠澳將扮演重要角色,故澳門的連接點只要選在內港的恰當位置——初步建議在粵通碼頭一帶,其引來潛在的龐大人流勢必為內港及周邊舊區注入活力與商機。

 

有關連接內港與灣仔的陸路通道,可以是隧道或橋,也可考慮其他方式。陳炳強建議,可嘗試研究透過珠澳跨河、跨境的連體建築物把兩地連接起來,該連體建築物可適當參考外地的雙子塔形式建設。

 

此外,陳炳強表示,政府可考慮把原先計劃在媽閣對開建設的行人隧道研究調整為以車輛行駛為主的通道,因未來澳門車輛可自由開往橫琴而且橫琴口岸的二線管理通道亦有傳聞計劃移近灣仔

 

 

以下是《大眾報》於2012225的報道內容:

 

社發研究會舉行座談會 探討內港連接灣仔通道建設

 

【特訊】澳門社會發展研究會日前舉行了有關“澳門連接珠海灣仔通道建設與重振內港舊區活力”座談會,理事長陳炳強、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陳秉松、副理事長林清風等十多人出席座談會。

 

陳炳強表示,重振內港及周邊舊區的活力,不但符合政府施政理念及區內廣大居民利益,而且對推動澳門整體城市的合理、持續發展,進一步開拓歷史與文化旅遊,都會帶來積極意義。無疑,造成現時內港活力不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關鍵是失去了吸引人流穿梭其間的焦點。因此,在內港,特別是在粵通碼頭一帶地段建設連接珠海灣仔的陸路通道,作為重振內港及周邊舊區活力的切入點,應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對於政府有關部門計劃在媽閣廟西南方對開地段興建行人隧道連接灣仔,陳炳強認為該計劃是欠統籌兼顧思維和效益的,因為遠離內港核心地段的行人隧道,將難以起到便民與藉旅客流動帶來的正面作用,媽閣輕軌站只會把旅客直接引致其他旅遊區。透過陸路連接灣仔,其口岸對分流澳門居民與旅客進出珠澳將扮演重要角色,故澳門的連接點只要選在內港的恰當位置──初步建議在粵通碼頭一帶,其引來潛在的龐大人流勢必為內港及周邊舊區注入活力與商機。

 

有關連接內港與灣仔的陸路通道,可以是隧道或橋,也可考慮其他方式。陳炳強建議,可嘗試研究透過珠澳跨河、跨境的連體建築物把兩地連接起來,該連體建築物可適當參考外地的雙子塔形式建設,在外觀上要有高要求,使其成為澳門的地標式建築,澳門珠海所在的建築物均可成為集購物、餐飲、水療按摩、娛樂、海關及其他功能於一體的綜合場所,澳門的大樓內還可劃出空間,作為居民免費的文康活動場地。連接兩座大樓的通道應充分發揮其觀景效用。同時,為加強口岸帶來的人流效應,可考慮建設具自動步行系統的行人天橋銜接澳門的大樓,天橋範圍起碼覆蓋至司打口、新馬路爐石塘、沙欄仔等街道,藉此讓口岸效應擴散至內港與大三巴之間的區域。

 

此外,陳炳強表示,政府可考慮把原先在媽閣對開建設的行人隧道研究調整為以車輛行駛為主的通道,基於未來澳門車輛可自由開往橫琴而且橫琴口岸的二線管理通道亦有傳聞計劃移近灣仔,因此特區政府有關方面可與廣東省及珠海協商,讓澳門車輛在灣仔透過專道直往橫琴,從而有助減輕澳門半島的駕車居民因使用蓮花大橋而往返路氹造成的路面堵塞。

 

陳秉松指出,透過一條以車道為主的隧道,以及另一條在內港核心地段純行人的陸路通道連接澳門半島與灣仔,應是符合整體效益的佈局,至於構建珠澳跨境連體建築物對旅客產生的吸引力更是不容低估,對重振內港活力,以至對配合澳門構建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對珠澳共創雙贏結果,都將產生深遠意義。當然,建設連體建築物可能牽涉到很多複雜的因素,但相信只要政府積極推進,各方面攜手配合,困難是可以克服的。

 

與會者表示,加快推進連接灣仔陸路通道的逼切性已越來越大,在陸路通道落實及完竣前,增加兩地水上客運的班次及延長通航時間,都有現實需要,同時,假如內港可提供更多元的水上觀光休閒服務,讓旅客更寫意地在水上穿梭兩地,相信亦有助增添內港一帶的活力,希望有關方面能給予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