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於201461日《澳門日報》

 

 

                內港旅客分流與旅業優化發展

 

               澳門社會發展研究會理事長  陳炳強

關於澳門旅遊市場承受力與旅客分流問題,已成為近年社會熱議話題。無疑,澳門構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若只盲目追求旅客數量的高速增長,顯然不科學,甚至會不斷衍生許多社會矛盾。但在現時的經濟結構狀況下,若旅遊數量不能維持一定水平,旅遊博彩業及零售業的發展動力就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進而影響整體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長遠而言,澳門應不斷豐富旅遊資源內涵、不斷優化旅客結構,著重旅客在質方面的提升。但在質未能全面提升前,無視旅客數量的重要性也不現實。

開發新景點分流客源

 

那麼,既要適度維持旅客的訪澳總量,又要盡量避免絕大部分旅客過度集中於個別景點及相關街道,積極開拓或重新包裝更多新景點或購物消費區,為旅客提供更多觀光、購物及消費地點作選擇,是實現旅客分流的重要舉措。同時,這對不斷豐富澳門的歷史文化與非博彩旅遊資源內涵,進一步提升澳門的綜合旅遊城市形象,以及更好地促進旅遊業的健康持續發展,都有積極意義。

 

現時大部分旅客在戶外活動的景點主要集中在大三巴至噴水池及附近新馬路一帶,以及氹仔官也街等路段,該等地段的面積總和在澳門總面積中所佔比例極為有限。因此,若旅客可相對合理地分流到別的地段、觀光點,旅客因過度集中而呈現的擠迫情況應可獲一定程度的緩減。

 

至於社會上有意見認為,旅客訪澳一定會到大三巴等地標觀光、拍照,質疑分流成效。旅客時間寶貴,當然會在有限時間內選擇心中所好或最具知名度的景點遊覽。如果屬心中所好,旅客固然會一心一意朝著目的地前進。如果只因衝著景點知名度而到此一遊,拍照以證明到過澳門,這樣透過新景點的開發與適當的宣傳,情況有可能產生轉變。

 

旅遊路線需有機聯繫

 

試看其他旅遊城市,隨著新景點不斷出現,很多舊景點雖然知名度高,但已不再是旅客到訪的唯一選項。以北京天壇等古蹟為例,過去大部分旅客第一次遊覽北京,幾乎大部分行程安排都會涵蓋在內。但隨著北京旅遊業不斷發展,新景點與地標建築不斷湧現,以及旅客的愛好更趨多元,昔日作為大部分旅遊路線必然涵蓋在內的景點,已變成眾多不同路線、行程安排中的其中一個選擇。部分旅客可能寧願選擇到鳥巢這類新地標而不再到天壇,客觀上也就是起了分流作用。

 

回說澳門,分流旅客當然並非由旅遊部門僅從主觀意志出發去設計旅遊路線,呼籲旅客看圖索驥行走就能實現。這是關乎旅遊路線上的點與點之間、點與面之間是否有機聯繫、配套得宜,景點與周邊環境體現的特色與知名度是否具吸引力,沿線的景點標示與交通道路網絡是否安排完善等多種因素都直接影響旅客到訪的意欲。因此,澳門要成功打造新的具吸引力的旅遊點或旅遊路線,除需要把握好旅客心理與需求,也要政府跨部門協調處理好相關景點內涵的深挖、周邊配套與交通網絡建設,以及提升新的旅遊點知名度等一系列問題。這方面也值得社會各界深思。

 

擴內港碼頭通關能力

 

筆者認為,擴大內港碼頭通關能力,完善內港碼頭周邊道路網絡把旅客引領至其他景點,由點及面做好相關配套安排,應是實現旅客分流與優化旅遊業發展的其中一個重要思考方向。

考慮到內港碼頭所在位置與舊城區歷史文化古蹟距離較近,如可善用這一有利條件,透過設有自動步行系統的行人天橋連接內港口岸至司打口,同時把司打口重整為一個更加美輪美奐的集休閒、購物等元素於一體的廣場,再適當配置自動步行系統接駁至三巴仔橫街、紅窗門等街區,從而引領更多旅客參觀區內的世遺景點及舊城風貌,藉此再分流部分旅客至鄭家大屋、媽閣廟一帶,部分則經崗頂、擺華巷及鄰近路徑分流到南灣區,後再遊覽周邊景點、娛樂設施。

 

此外,在南灣區內適當位置透過合理規劃容許發財巴穿梭接載旅客到路氹城區的度假村,以便增加旅客步行進入上述街道的觀光與購物點的動力。反之,旅客若先到路氹度假村,隨後坐車進入南灣區,再步行至崗頂、三巴仔、司打口,經內港離境,也不失為一個豐富多彩的行程選擇。

 

至於旅客途經的街道,勢必引發商機,有關街道如能因應市場需要而形成有特色的購物與消費區,反過來又可進一步吸引旅客。

 

媽閣行人隧道連灣仔

 

再者,基於現時內港碼頭的建設規模及往來澳珠的渡輪航班始終不多,如非黃金周,兩地航班下午四時許就會停航,故至今分流旅客的作用仍有限。但從數據分析,去年全年與2009年比較,五年來經內港碼頭入境的旅客數量增77.5%,增幅較同期全澳入境旅客增長34.8%為高,可見各方面若配合得當,特別是如可增加渡輪班次與延長通航時間,並適當擴建內港碼頭,內港在分流旅客通關以至分流旅客進入新開闢的觀光購物區上,可扮演重要角色。

 

其次,有鑒於政府關於媽閣廟西南方對開地段興建行人隧道連接珠海灣仔的工程仍開工無期,故更需要加快處理碼頭擴建與透過兩地協商延長通航時間等問題。即使日後媽閣對開落實有隧道連接灣仔,也不應因規劃的粗疏而湮沒現時內港碼頭所在位置的重要性。為此,政府有關隧道或其他陸路連接灣仔方案應有全面、周全規劃,統籌兼顧。例如可推動碼頭渡輪日後成為兼具觀光性質的渡輪,以與媽閣隧道相呼應,或重新規劃建設內港至灣仔具特色的步行連接管道;媽閣隧道可兼具行人與通車功能。透過兩個管道連接灣仔,並採合理導引方式分流旅客進入其他景區與消費區,成效將更為顯著。

 

灣仔跨工區納入二線

 

另一方面,政府應向中央爭取把橫琴二線分割為人與貨不同的二線分界規管,貨物經橫琴進入內地其他地方的二線分界暫不要求改變,旅客及人流的二線分界初步建議北移至拱北昌盛大橋往西方向分界,把灣仔及跨工區珠海園區涵蓋在二線範圍內,並讓處於一線與二線之間的旅客與人員進出澳門可享更便捷通關安排,藉此強化內港的通關與旅客分流作用。同時,有關澳門車輛(單牌)進出橫琴的政策亦應爭取延伸至上述建議實施的二線界限。若加上媽閣隧道可行車,澳門居民進出橫琴、灣仔更便捷,有關方案不但有助分流旅客、優化旅遊業的發展,且可為居民提供更廣闊的居住與生活空間。

 

總之,要平衡經濟的發展與市場承受力、要推動澳門居民生活素質提升,又要兼顧做好旅客的接待工作,確實是一項複雜的工程,需要社會各界以創新思維慎重、積極應對。至於旅客通關與移動過程中所涉及的交通與資源佔用問題,也難免會給居民生活構成影響,但有關問題只要得到科學合理的安排與管理,將可有望得到改善。